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龟、鹤皆为灵物,有长寿之意,晋葛洪《抱朴子·对俗》言:“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遐寿”是为高寿、长寿之意。唐代李善注引《养生要论》曰:“龟鹤寿有千百之数,性寿之物也。道家之言,鹤曲颈而息,龟潜匿而噎,此其所以为寿也。”
因有此意,故长久以来,以龟鹤这类吉祥纹饰或造型制作的各式器物在传统中国一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数量众多,器形多样而且分布广泛、历史悠久。以龟负鹤立烛台为例,不仅历史悠久,汉代已有(河南省驻马店市博物馆就收藏有一件汉代的龟鹤烛台),之后一直到清代民国甚至现代都还有此类器物;而且地域分布广泛,从南至北,从东到西皆有留存,玉林也不例外。
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件博白县博物馆所藏的明代龟鹤烛台。
明宣德龟鹤铜烛台

明宣德龟鹤铜烛台,通高47.4厘米,烛台由两部分构成,一为器物底座——龟,一为烛台——鹤。器物底座以龟为造型,龟昂首,立耳,张口,露齿,曲颈,颈部左右各饰卷云纹一朵,颈部下方正中至腹部,有如蛇腹纹饰。龟背中部隆起,纹饰共有三层,最外层饰毛发状细纹,之后是花瓣形轮廓,内部为纵横交错的龟甲纹理。龟四足支地,前足五趾,后足四趾,两条前腿各铸有四道凹痕,从下向上长度递增,后腿则分别铸有三道凹痕,长度同样从下向上递增,用以表现龟负重时的腿部形态,龟尾长曲,饰绳纹。
龟背之上负鹤一只,鹤双足四趾,三趾在前,一趾在后,紧扣龟背,细长腿,立于龟背之上。双腿近足处用一横棍连接,用以保持鹤的稳定。鹤腿近腹部饰竹节状关节,两侧饰卷云纹。鹤长尾,收翅,器身柳叶状长羽为一体铸成,椭圆形短羽为后期刻画,长短交替,铸刻结合,错落有致。鹤头顶红冠,长曲颈,凤眼,尖喙,长舌,嘴中含一蜡烛锸。整座烛台造型优美,结构精巧,纹饰清晰,色彩古朴,特别是其久经岁月洗礼所呈现出的古铜色,更为其自身增添了几分美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功用及价值
烛台最早为实用照明工具,但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功用逐渐发生变化,部分烛台因形、因材逐渐发展成为礼器、祭器,出现在更加重要神圣的场合。如古代的祭祀五供中就必有烛台两件。
目前,依据明宣德龟鹤铜烛台本身的材质和造型以及参考一些地区留存下来的民间习俗,学界一般认为其应该是用于祠堂寺观祭祀的供器,而非家用,且应为两只一对。虽然目前仅存一件,但其自身所体现出的复杂工艺技术和优美造型艺术以及玉林地区明宣德文物的稀缺性都决定了其在玉林文物藏品中的重要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注:该文曾发表在2017年4月23日出版的《玉林晚报》第8版上)